消费者信心为何不足?
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,重塑消费者信心,政府要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制度设计
记者:这些年监测数据显示,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,但为什么不少消费者仍觉得吃得不放心?
殷扶炯: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是有保障的,但确实还有短板,形形色色的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。比如农兽药残留超标、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、产地重金属污染和假劣农资等,这些问题的存在,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。
赵海伶:消费者对市场缺乏信心,与个别事件被过度放大、过度解读相关。一些不实消息被炒作“发酵”,个别问题被过度放大,就成了整体性、普遍性问题,使消费者的认知与事实产生了偏差。
王志刚: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,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我国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,现在已进入生存型和发展型交汇期,这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已由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、吃得安全”转变,对于农产品是否安全、是否有益于健康变得非常“敏感”。与此同时,我们对于消费者的风险教育做的还不够,使得很多消费者,在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信息面前不知所措,常常“宁可信其有”。
记者: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塑消费者的信心?
殷扶炯:确保农产品质量是政府的责任,重塑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心,政府要做到全盘考虑,特别是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制度设计。拿我们利州区来说,区与乡镇、乡镇与村都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书,乡镇与农产品生产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。
赵海伶:面对社会化的大生产、越来越长的产销链条,生产者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方式,同时进一步加强自律,只有将政府的监管内化为企业的自我监管,才能真正确保农产品安全,企业也才能真正有发展前景。
王志刚:对于消费者的安全教育必须做好。采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方式,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,做到能知晓、会运用,防止因为不实信息、个别食品安全事件引起过度反应。这样的宣传,无论在日本还是美国,都是比较普遍的,而且实践也证明了,这样做是很有效果的。
生产源头短板咋补?
推进农业标准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,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
记者: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少都出在了生产环节,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赵海伶:目前农产品生产主体面广量大、小而分散,这种一家一户的种养模式使得农业标准化生产难度很大。不少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,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,对农业标准化参与意识不够,这是生产环节的短板。
王志刚:许多时候“优质不优价”,生产者缺少激励,也是一个原因。我在一些地方调研蔬菜生产时发现,农民明知高毒农药国家不许用,但仍偷着用,他们说高毒农药成本低、见效快,即便用了生物农药,也未见得能卖上高价。
廖水长:生产环节出问题,也与农产品普遍缺乏品牌有关。一般农户生产的农产品,一旦出了问题,“打一枪换个地方”照卖不误。另外,一些不法生产者敢于铤而走险,也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,不足以形成威慑力。
记者:如何做好生产源头治理,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?
廖水长: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,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,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措施。赣南脐橙名气很大,但是2004年在香港出现了染色橙事件,影响了赣南脐橙的销售。2005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,组织果农抱团发展,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全程标准化,坚持绿色生态高效,严把质量关,注册了自己的品牌“橙乡天使”。新模式带来了质变,我们的橙子很快又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,销售一直火爆,现在我们的社员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。
殷扶炯:实行产品可追溯制度也非常重要。近年来,利州对农产品生产资料展开定期清查,从源头上杜绝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流入,并启动由质量监管、企业管理、消费者查询三部分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,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王志刚: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,才能激发生产者更加重视质量。目前我们对于绿色、有机、生态等农产品认定比较混乱,消费者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,很多假冒绿色、有机农产品价格不菲,但很多真正好的农产品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。今后必须规范制度建设,这需要一个过程。我认为,现阶段国家应该在优质农产品价格偏低的情况下,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。
监管如何更见效?
加强县级能力建设,经费纳入财政预算,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监管作用
记者: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谓重拳频出,但仍有不少质量安全事件发生,为什么?
殷扶炯: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,而是一个全产业链统筹问题。从农产品的生产、加工、销售,到土地质量,再到化肥、农药、种子等的安全性等等,有的地方政府由于监管力量有限,难以对所有环节进行准确掌握。
王志刚:的确是这样,我到很多地方调研,发现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确实是个突出短板。首先,监管人员与监管对象严重失衡。很多县里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只有3—5个人,而且监测技术手段落后,即便遇到问题农产品,也不一定能够检测出来。其次,监管体制也很不顺,多头管理,部门协调不畅,沟通不力,一旦有成绩大家都争着上,但是一旦遇到了问题,各方就会相互推诿。最后,很多地方的监管多是被动式、运动式的,缺乏监管的耐性,常常是一阵风过去,就各方相安无事了,这就造成很多地方的监管效力大打折扣。
本质上还是一些地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到位,“重数量、轻质量”的现象比较普遍。更为让人忧虑的是,很多地方出现了质量安全事件后,地方政府都倾向于捂着盖着,避免事态扩大化,处理起来也是匆匆了事、息事宁人,这就很难有效震慑违法行为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记者:如何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效?
殷扶炯: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通知,再次明确农产品质量属地管理原则。政府的监管要想更加有效,能力是基础。我觉得,下一步可以考虑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、检测、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,切实加大投入力度,加强工作力量,尽快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、执法取证、样品采集、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,让我们的执法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现实的需要。
赵海伶:建议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,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承担相应职责的农业、畜牧、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也需要做好农民培训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等工作,在生产环节进一步推广确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。
廖水长: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力,还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,让政府面对农产品质量违法时,能真正实现重拳出击,打一拳就让违法者一辈子都记住,永远都不敢再铤而走险。同时,政府也要把监管的触角前移,建立巡视制度,发现问题及时纠正,把不合格产品扼杀在萌芽状态,这样才能使得农产品质量真正得到有效保障。
王志刚: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光靠政府是很难做好的,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。在日本,很多的质量监管职能,都放在了农协里边,因为他们更贴近农民、更了解农民,对于农民的一举一动掌握得更准确。而且,农协的监管也是非常严厉的,一旦农户不按质量标准生产,就会被取消资格,永远丧失市场销售的渠道,因此大家都不敢违法。所以,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、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社会协同治理的优势,让监管手段更加多元,这样才能让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者无处藏身、无地立足。
另外,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快捷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也非常必要,一旦发现问题,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反应、第一时间通报情况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,努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管
谁来抓?
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,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,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在规划制订、力量配备、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。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、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,明确考核评价、督查督办等措施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、徇私枉法等问题,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,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。
怎么抓?
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,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(休药期)、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。加强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,推动农产品收购、储存、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进货查验、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。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 统筹推进审批、生产、经营管理,提高准入门槛,畅通经营主渠道。
——摘自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》
农产品如何吃得更好,更放心?
2013-12-22 11:14:25 来源: 评论:0 点击:
消费者信心为何不足? 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,重塑消费者信心,政府要从全产业链角度进行制度设计记者:这些年监测数据显示,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,但为什么不少
上一篇:
河南数百大学生冒充民工迎视察 校方称社会实践
下一篇:
专家称快递行业竞争激烈 验视制度沦为一纸空文